研究人員表示,必須限制東南亞食用動物抗生素的使用,以保護全球健康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警告說,如果不限制東南亞畜牧業中抗生素的使用,世界可能會在下一次全球流行病面前毫無防禦能力。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警告聲明以科學審查的形式做出,涵蓋了牲畜和動物體內獸藥殘留的雙重問題。 抗菌素抗藥性 (AMR)在東南亞地區食用動物的病原體中。對東南亞畜牧業的關注是因為它與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所在的澳洲有關,因為澳洲與東南亞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繫;也因為它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相關性,因為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亞洲是動物中抗菌素抗藥性的熱點地區,而東南亞是其中的震央。

東南亞是重要的食用動物生產國,根據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數據,該地區擁有超過29 億隻雞、2.58 億隻鴨、700 萬頭牛、1540 萬頭水牛、7750 萬頭豬、1370 萬隻綿羊和3060 萬隻山羊。全球化帶來了肉類國際貿易,增加了抗菌素抗藥性在全球傳播的機會。

抗菌素抗藥性是全球公共衛生的已知威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十大健康挑戰之一。英石 世紀。 有報道預測 到 2050 年,抗藥性感染將導致全球 3 億人過早死亡,並將超過癌症死亡人數。

目前,AMR 每年造成超過 70 萬人死亡

相互交織但又截然不同的問題:藥物殘留與抗藥性

在他們的研究中,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強調了區分動物產品中抗菌素抗藥性和獸藥殘留問題的重要性,以便政策制定者和產業能夠制定適當的干預措施來解決東南亞的殘留和耐藥性問題。畜牧業中抗生素的過度使用(例如促進生長)是抗生素抗藥性和動物性食品中殘留物增加的主要原因。

當病原體接觸藥物並對其產生抗藥性時,就會發生抗菌素抗藥性,而在農場,食物、土壤、水徑流和動物糞便中抗生素的存在可能會導致這種抗藥性的產生。食用動物體內的抗藥性細菌可能透過食物鏈或直接接觸傳播給人類。

食用動物中的殘留物是 化學品 牲畜接觸或施用這些物質後,它們會持續存在於動物組織或產品中。除人類健康面臨的其他風險外,食用含有抗菌藥物殘留的動物產品可能會將抗抗生素的病原體引入人類。

與抗菌素抗藥性相比,食品中藥物殘留的測量更容易,因此也更容易受到監管,許多國家對食品中不同化學物質制定了法定最大殘留限量。儘管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食用動物中高水平的藥物殘留與高水平的抗菌素抗藥性有關,但這種關係很複雜,並且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抗藥性和殘留之間的關係存在差異。 RMIT研究人員表示,澄清這種關係對於有效應對抗菌素抗藥性的威脅非常重要。

東南亞獨特的殘留與抗藥性挑戰及控制建議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斷言,與東南亞地區等其他國家相比,澳洲等一些國家對抗菌藥物的使用受到更嚴格的監管。在東南亞國家,小規模農業普遍存在、獸醫服務有限以及非正規食品市場突出等因素給實施嚴格的抗菌藥物監管措施和抗菌素抗藥性監測系統帶來了挑戰。

在東南亞,多項研究顯示雞、鴨和豬具有多重抗藥性,包括對用於治療人類的抗生素類別(如氟喹諾酮類和第三代頭孢菌素)以及極其重要的粘菌素的抗藥性性。

東南亞各國政府已經認識到當地畜牧業產生的抗菌素抗藥性問題,並採取了一些措施來規範抗菌藥物的使用,但隨著問題的緊迫性,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六種方法,供東南亞政策制定者解決抗菌素抗藥性和食用動物中的殘留問題:

  1. 認識殘留和抗藥性之間的差異,透過適當的干預措施應對抗菌素抗藥性挑戰
  2. 進行區域合作並制定量身定制的策略,以應對疾病爆發、環境問題、殘留量和抗菌素抗藥性
  3. 實施針對特定國家的宣傳活動、對殘留和抗藥性的強有力監測、適當的法規以及負責任的抗菌藥物使用,以降低抗藥性風險
  4. 促進全面應對阻力的國際合作和倡議,確保形成對抗殘餘和阻力的統一戰線
  5. 加強公共衛生系統和準備
  6. 促進替代抗菌解決方案、永續農業實踐和先進診斷技術的創新和研究,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挑戰。

該報告的合著者、獸醫、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生物科學教授 Rajaraman Eri 博士、MVSc 表示:“一場以 AMR 形式出現的大流行即將發生。” “我們將面臨世界抗生素耗盡的局面。這意味著我們將無法治療感染。”全文發表於 國際食品科學與技術雜誌,可以訪問 這裡

Related Article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